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评论 >

我看华拓先生的青绿山水作品



2024-12-23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0

潘知常

今人提及中国画,往往会以为就是水墨山水,其实并不尽然。这样的看法,只是以偏概全,甚至是一叶障目。中国画的主流当然是水墨山水,但是,这并不排除还有其他的支流,而且,中国画也并不是一个“过去时”,作为一个美学的传统,它的关键当然应该是在“传”,而不在“统”。那么,未来的中国画的主流就一定还是水墨山水吗?也一定,但是,也不一定。

其实,在中国美术史上一直就存在“先有丹青,后有水墨”的说法。而且,在中国,所谓绘画的“绘”,当然也就是指的对于色彩的关注,所以,它才会又被称为“丹青”。看看唐三彩,就应该能够想象到,在唐代以前,中国画一定也是一个色彩绚烂的时代。确实,在那个时代盛行的不是水墨山水,而是青绿山水。看看荆浩的评价:不但李思训“大亏墨彩”,而且连吴道子都“亦恨无墨”,就不难遥想当时的色彩绚烂了。当然,后来的水墨山水的大行其道也并非毫无道理,它与中国美学思想的成熟有关,也与中国画特定的绘画工具有关。无论如何,“线进色退”是一个确凿的事实。而我们常说的“绚烂至极趋于乎淡”,无疑也就是对于这一事实的肯定。

可是,问题也存在着另外的一个方面。从笔到墨,把色彩从光里分离出来,而且还原为墨,然后再墨分五彩,这当然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可是,这其实也只是中国画对于一种可能的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也恰恰因为他是“反色彩”的,因此也就必然走上“反绘画”的道路。这个时候的中国画,已经不是风景画,而是一个象征—宇宙精神、天地洪荒的象征。可是,绘画还是否应该首先是绘画呢?绘画是否还应该回到绘画呢?例如,它能否首先应该是风景画?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在很长的时间却没有人去想,结果,另外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就被疏忽了,或者说,是被搁置了。

看华拓先生的绘画,给我最大的震撼也恰恰就在这里。他只身闯入的是一片被遗忘的角落,也是一个被遗忘的宝地。一个一度濒临失传的古老画种,在他的手里开始复苏,并且焕发了全新的生命。无论如何,有“青山绿水”,就应该有石青石绿,有石青石绿就应该有青绿山水。立足于此,华拓先生的全部努力就无疑是立足于不败之地。

何况,这还仅仅只是华拓先生的全部努力的开始。他还远远没有止步于此。因为,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严峻:青绿山水的衰败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这就是它自身的仅仅止步于“随类赋彩”。因为是“随类”,因此它就是程式化的,而且,也只是“赋色”。首先,“赋彩”的美学使命,在它还根本没有开始。本来,“色”到“彩”,必然是美学的关口。色与色之间的交相辉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气韵”、产生的“神采”,是一个必须加以回应的挑战。其次,“随类”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随之而来的,应该还有“随心”、“随情”、“随境”,这一切,才是“赋彩”的全部展开。可惜的是,传统的中国画在这样两个方面却都根本没有真正展开,甚至还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在华拓先生的青绿山水里,看到了这样的努力。我不能不惊叹于华拓先生的美学眼光。

更令人欣慰的是,华拓先生的努力也并非盲目。现在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一种为探索而探索、为创新而创新的绘画,在相当多的人看来,探索、创新,就是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只要是探索、创新,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而且,只要是探索、创新,也就不允许商榷,更不允许批评。华拓先生的探索、创新当然不是这样。其实,重新回到光里,重新让色彩绚丽起来,这当然是应该的,可是,要像西方绘画——尤其是印象派绘画那样不惜进入到光里去大肆张扬色彩,却也毕竟不是水溶剂特色的中国画所擅长的,因此,守住中国画的笔墨底线,就是十分必须的。我要强调,华拓先生对此保持着清醒的美学自觉。在他的青绿山水里,一方面,色彩的饱和度被大大提升,泼彩、勾线填色,渲染等也频繁出现,但是,另一方面,笔墨尽管确实被降低到了最低的限度,但是,却也仍旧还是在底线以内,换言之,也毕竟还没有抛弃笔墨。一般人认为:“他大胆地在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笔墨中混合着色彩,增强色彩与笔墨的亲和度,总结了一套泼彩与填彩、浓墨与颜色相交融的独特技法,重新整合了中国山水画笔、墨、色、水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欣赏中国传统笔墨的同时,更多地享受到色彩的亮度与纯度带来的审美愉悦。”对此,我是完全同意的。

还有一点,我注意到华拓先生的青绿山水与他的两度长达几个月的青藏之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认为,在这个方面,华拓先生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可贵的美学经验。回顾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其中,从北方到南方,以及从山走向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动因。这充分说明,“外师造化”在中国的绘画大师那里绝对不是一句“客套”,正是烟雨朦胧的南方与南方的江河湖泊,给了中国的绘画大师“以无色胜有色”的美学灵感。而华拓先生的从南方到北方,以及从水走向山,也再次给了他与古代中国的青绿画家同样的美学灵感。在这里我要说,有很多的中国画的画家也践行“外师造化”,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造化”,还只是沉浸在内心的世界,他们所看到的,仍旧无非还是“中得心源”。因此,他们的“造化”永远是主观的、观念的,“笔墨当随时代”,在他们也无非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华拓先生当然不是。因此他看到了真正的“造化”,关注一下他的作品里对于面与色块的处理,再关注一下他的作品里的高原的植被特征对于我们早就已经见惯不惊的江南的植被特征的取代,就知道他已经走得有多么远,又走得多么的成功。也因此,他从眼前的山水青绿勇敢地回到纸上的青绿山水,就无疑是必然的。

总之,哪怕仅仅就只是因为华拓先生让丹青重放光彩,我们就必须对他表示祝贺与感谢了,更何况,我们所置身的还很可能是一个让丹青重放光彩的时代,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华拓先生会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欣喜。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华拓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浑厚圆融大气——读华拓先生山水画有感
热点内容